笔趣阁 > 世界上篇 > 第二章 未来的世界秩序–思想表达的新机制

第二章 未来的世界秩序–思想表达的新机制


···写在文前:

        ···当前所处:第二卷  –  未来的世界秩序  (具体推演)

        ···此章节将推演“未来的世界秩序之一    --  一个更加拟合于思想表达的未来机制,设想与推演”。

  

  

  

思想的表达,可以分为两种形式。

        直接表达。

        表决。

直接表达就是“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第一卷的思想进化推演之中,最终得出的“生长之树”结果,已然可以实现“思想的非重复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故此,于“生长之树”之后,几乎所有的意见、想法、角度,都会以一个互不重复的形式,呈现在我们的面前。

所以,未来人们绝大部分的思想表达和决策,都将与后者更加相关:

表决。

  

而在传统的表决中,我们的表决形式,基本只有一种:

赞成反对,也就是非1即0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,未来呢?

  

        推演:

第一点,我们可以预见,如果人们的思想得以进步,那么,我们所将表决的每一件事情,便再也不会是如今的非黑即白,三两理由,随性而定了。

“生长之树”所能凝聚的众生之智慧,将会使每一件事情将会变的无比的复杂、全面且细致。

而人们对于一件事各种原因、背景、信息等了解的越全面,思考的越全面,往往越难以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或是每一方都有着自己不得已的苦衷,抑或每一方都有着难以舍弃的缘由,或有着自己的正确性、重要性、道德(法律)基础、思想渊源…

世间万物,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它是黑,却也白如黎明,是白,却也有黑暗,寄而生之。

而人,也常是欲黑又白,欲白又止。(不以黑白喻褒贬)

虽然表决机制会要求人们非1即0,可在合理的认知下,世界却并非黑白分明。

所以,如果说,如今的表决机制存在问题,那么,这个问题并不止来自于人(思想上的偏激等),更来自于非黑即白的表决机制(强制人们偏激)。

所以,若未来的表决机制,它将走出的第一步,便是:

“亦黑亦白”

实现方法,其实很简单:

以千分之。(千分制)

“以千分之”的目的,是让人们可以对其中的每一项详细的因素(愿望、优缺点、正反方)进行单独的考量和分数分配。

如此,它不仅适合全面、复杂、理性的思想环境,也容许黑白交融、亦黑亦白的人性抉择。

当然,千分之制并非一定是指“一千分”,它也可以进一步面向更复杂和精细的场景,比如万分及十万分,也可以做皆顾效率的简化(百分)。

所谓“千分制”,只是既代表了“分之以千”(将一件事情详细分解,各有所思)的根本思想。

“分之以千”的一个易于理解的形象比喻是:

        在一个难以取舍的问题上,如果问“你有一千块钱,你会想如何进行分配?”,这会比直接问你“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答案,请回答哪个最重要,能且只能选一个”要好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后一种方式下,你更可能会得到“可是每一个都很重要啊”。

这其实也是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区别,详细的过程导向,将更有利于引导人们理解、思考、进步、权衡、判断。

而结果导向,则像是“突然间要求想通大量复杂的事情”,无头无尾,只求结果,容易让人萌生退却、不愿思考,或行之草率、或偏执一方、或流于表象。

而且,结果导向在表决之中的致命问题,在于:“它并没有义务提供任何的细节”。

比如说:当提问“你支持哪一个人或者观点”时,提问者“没有义务向你提供任何公正、客观、全面、理性、利弊的信息”。

而这便是生活中我们所见的大多数问题,与其说它所征求的是“你的回答”,不如说它所征求的是“你的经历、你的了解、你所认知到的信息”。

而实际上,对于所有人来说,所谓的“经历、了解”,几乎必然是“一种偏见”。

所谓“偏见”,是因为人生而有限,于是,个人便几乎不可能经历和认知到“所有的”利弊、原因、结果、背景、未来可能性…

所以,当提问出现时,没有任何内外参考资料,人们思想中所思考的一切,可能只是自己所学过的某一个理论,或是一些不愉快的经历,或是打开搜索引擎,或回忆某些文章和视频的观点,或是出于利益或情绪…

而这些,都是不同程度的“偏见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所谓的“投票”,可能只是在投“搜索引擎的结果”、“论坛的几篇文章”、“朋友的几句言语”,或是“新闻”“视频”“关注的人”“付诸权威”…

与以上的问题不同,千分之制本身,必然伴随着“提供全面的原因、结果、背景、利弊、道德基础、可能性等信息的义务”要求。

如果没有提供“近乎完美的参考资料”,则“千分”没有了具体分配对象,便与非黑即白没有区别。

当然,即使有了近乎完全的信息和参考资料,在面对无尽的原因、结果、道德基础…时,大多数人,也只能“于完全信息中,偏执于一词,而后选择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能权全而思之者,少之又少。

意思是:在完全信息下,人们的选择看似包含着更多的原因和考量,但实际上,一旦人们在一件事情上有所纠结,那么,最后决定答案的,经常都只是因为一个原因,或偏好,或任性…。

这种情况下的结果,甚至不一定会比“提供片面信息”更好。

所以,一个优秀的表决机制,必然要避免“偏执一词”的现象,尽量实现对各个信息的考量,使表决变成一个具体、理性、全面的权衡、思考和判断的过程。

而这一切,正好是“以千分之”所拥有的特点。

由于千分之制的“正反皆可投票(分配)”的缘故,思想的表达结果,也便多了一些作用和意义:

        第一序列:

        将两边的总分加起来,分数多的一方为赞成票,平分意味着弃权。这一步可以将“千分之制”转化为传统的1和0的表决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还有第二、第三序列的结果,比如直接计算与比较双方总分数。

除了以上的传统结果之外,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其他有重大意义的答案:

比如:“专业或理性权重纠正”

它表达的意思是:越理性或专业(理性阶越高)的人,他的决策权重则越高。依此,我们便可以计算出一个倾向于“理性”,而非倾向于“人人平等诉求”的结果。

当然,单纯的“理性纠正”结果,可能会敌不过“人人平等”的诉求,但我们可以采用更温和的方式,进行“面向理性的纠正”:

        将理性阶的答案转化为一个均衡向量和调整系数,从而对最终答案,进行“基于人人平等,而面向于理性”的调整。

同理,在不同的情况下,我们所采用的调整系数也并不相同,比如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上,通常会采用其相关的专业、知识程度等作为调整系数,或者是采用理性、专业、感性等全均衡系数,从而在“人人平等”的基础上,对结果进行面向理性、专业、客观、感性的调整。

千分之制还有很多特点,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:

人们再也不用为了xx,而反对或放弃xx了,通常这两者都很重要,且合理正确。

关于此的争吵,也可以少去许多,因为:

        “对方也支持我们的观点啊,他们只是认为那一边稍微重要一点,即使一点点,无论是因为喜好、角度、经历、见闻、总体、观点…,也或许,他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,我也一样”。

或许,当世界上的黑与白轻轻融合之时,当人们超脱于黑白之争时,所见并不是人们预料的一片灰色,而是万千颜色踊跃而出,交织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。

五彩之树,对吧。


  (https://www.xbiqugex.cc/book_31229990/84297654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xbiqugex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biquge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