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世界上篇 > 第一章 未来的秩序中心 – 隐私和回声室

第一章 未来的秩序中心 – 隐私和回声室


···写在文前:

        ···当前所处:第三卷  –  未来的秩序中心  (具体推演)·

        ··此章将推演“关于各种隐私问题”的解决,以及“回声室效应、信息茧房”的解决。

众所周知,当前的隐私条款和机制,完全是倾向于公司利益的,甚至可以说,在隐私之上,现在的我们,如同”刀俎下的鱼肉“一般。

实际上,由于隐私数据长期没得到相应的保护,甚至是被随意贩卖,这便导致一个现象:

几乎所有公司都比想象中更了解你,甚至比你自己,都更了解你,只有你浑然不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只要你的行为基于互联网服务,那么,即使你自己都忘了,可它们清楚的知道,你在某时某分,做了什么…”

当然,储存并长期储存用户数据,这需要一定的成本,但毫无疑问,如果仅仅是储存用户的痕迹信息,那么,所需成本其实并不算高,甚至是非常低。

再加上所谓“大数据”“个性化”等概念的火热和普遍预期,以及储存成本的降低,未来的所有公司普遍“储存用户的数据”,只怕会成为现实。

而且,在各个公司的“隐私协议”中,基本都会要求用户同意并授权该公司收集用户的信息,这包括(依照公司的需求而定):

        “身份证号、生日、手机号码和SIM卡信息、兴趣偏好、IP地址、面部特征信息、指纹特征、声音特征、交易和消费记录、联系人信息、银行卡信息、上网和浏览记录、网络账号、电子邮箱、点击信息、所使用设备的各种信息、软件列表、地理位置或精确定位信息、行程住宿信息…”。

实际上,“隐私协议”是一份非常广泛的授权协议,你所能想到的一切信息,其实都在那份“不得不勾选”的“隐私协议”内,被授权给了公司进行获取。

当然,每家公司收集的信息各有不同,而依照法律,它们大致需要遵守三个原则:与所提供的服务有关、信息的合理用途、承担对信息的保护责任。

只不过,前两者都只是“一个解释”,大有操作的空间,除非过于匪夷所思,辩无可辩。至于后者,除非是直接证据或独家数据,否则,即使公司转身就将你的信息售卖,我们也很难在法律上认定“就是它泄露的”。

所以,如果未来的世界秩序,会更加倾向于“个人”的(见前文推演),平凡的人也会变得更加重要,更加有话语权,那么,关于我们的隐私,必然将迎来巨大的变化:

        隐私项目(设想)

关于隐私,我们可以预见,生长之树(指众生意愿的凝聚)的结果,极有可能是这个:

        另外成立一个独立而提议的隐私模块,而它必然要是一个完全不存在后台、后门的设计。

即使是负责运营的代理管理者,以及执法者(强制执行机构),也必须要向本人请求授权,并取得授权之后,才得以查看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它的实现方式,大概需要通过对每一项环节完全开源、开放、集思广益,从而共同确立出最安全、完善的安全方案或加密技术(比如区块链)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旦它开始运行,除了“个人授权”之外的所有人,无论是网络运营商,还是储存提供商、代理管理者,可能见到的,不过都是那些几无破解可能的杂乱而无意义的数据。

当然,如果要实现这些要求,那么,这些“过于安全”的设计,无疑决定了这个隐私模块不可能储存太多类型的信息。

出于法律安全的考虑,它能且只能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个人数据库,就像是云上的你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“习惯、口味、喜好、偏好、性格、想法……”。

于是,这将省去了各种公司独自收集,以及买卖个人资料(隐私)的时间和精力,现在,它们只需一次“授权申请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它可以有效的实现“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决策权”。

众所周知,思想本身具有着“倾向于自我认同和维护”的特质,所以,在大部分情况下,人们只会更“喜欢自己喜欢的,认同自己认可的,厌恶自己所讨厌的”。

这并不是一句废话,因为这是推荐算法最擅长的事情:“迎合喜恶”。

至于长期被人迎合喜恶的后果,其实你我都心知肚明,哪还需要诸如“回声室效应”“信息茧房”“走出舒适区”等专业名词来解释,它早已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思想与文化之中:

        “偏听则暗,兼听则明,佞语误国,忠言逆耳…”。

实际上,要论造成“当下的人们越来越极端、刻板、片面、浅薄、狭隘、固执、对立、排异”等现象的根本原因,恐怕推荐算法,“敢争榜首”。

要知道,推荐算法的根本功能,就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“你喜欢或需要的信息”。

在关于需求的推送上,它的确可以让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,但在关于思想与观点等信息上,所谓个性化推送,便成了“用同一类信息去不断地加强人们的偏见、固执,然后使人们的思想片面化、狭隘化、浅薄化”…

当然,那些喜欢独立思考、足够理性的人,基本都不喜欢“被推送算法所支配”,他们更习惯于自己去查找和选择信息,最起码,他们都对推送的信息有所察觉和提防。

所以,如果说未来的人们的思想水平在有所进步,人们会更加理性和更擅长独立思考,那么,信息权便应该会“倾向于由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决策”而非“由推荐算法所支配”。

而这才是这个“隐私模块”的关键职能。

在这个隐私模块里,人们将保留着所有信息的选择和决策权。

只要你想,你可以随时打破所谓的“信息茧房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,你可以设定为80%的未知探索,也可以常备30%认知拓展(理论和知识模块),20%的对立面的优秀论述(内容和思想模块),50%的实用性、设计感探索(购物模块)…。

而这个设定,将会决定你在互联网所见到的一切信息(由隐私模块,向所有公司提供需求的数据)。

当然,为了保护隐私,这些调整只会经过隐私模块的内置运算,从而使结果呈现无差异化(无法根据结果判断其是“拓展”还是“真实喜好”),也就是无法逆推。

当然,现在的每个公司都在储存各种数据和发展个性化算法,其根本在于:该行为是有利可图的,比如吸引投资、精准推送产品、广告,提升用户体验及粘着度等。

所以,即使是有这样一个隐私之模块的存在,且它足够重要、准确,恐怕许多公司,还是会采用自己的个性化算法。

那么,既然如此,我们不妨采用分工互补的设计思路。

隐私模块可以更专注于“面向观点、知识、内容、思想”等信息的温养和优化,且依旧保留所有信息的选择权,而公司方面,则可以专注于面向利益的需求推荐和算法优化。

当然,为了促进科技、大数据及AI的发展,该模块必然会有“面向统计和深度学习、算法训练”的端口,但该端口不会输出任何的个人和特殊性(可逆向工程)的信息。

另外,对权限申请也需要一些必要的个性化,毕竟有人喜欢事无巨细,也有人对这些隐私权不是很在意,只是喜欢简单,多则嫌烦。

最后,关于以上的“执法者无法越过授权申请”一事,想必有些人会多有疑虑,其中之故事,在未来很漫长的时间里,都将会有许多的讨论,此事并不急。

而且,调查“隐私模块”的内容,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,因为它可以与行为不一致,且常与行为不一致。

接下来这个模块,才是只与行为有关:

(紧接下一章:“人的一生”未来项目)


  (https://www.xbiqugex.cc/book_31229990/84288640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xbiqugex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biquge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