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世界上篇 > 第十四章 未来轨迹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形

第十四章 未来轨迹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形


···写在文前:

        ···当前所处:第五卷  –  未来轨迹  (具体推演)

        ···此章内容的是“试着对‘基于互联网之上的未来学习形式’,进行推演和构想”

  

  

  

        引言:

如今,人们早已习惯了每天从互联网获取(观看)海量的信息,而教育的本质,就是一个获取信息,并进行记忆和思考的过程。

        可以预见,基于互联网的教育,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。

但实际上,就当下而言,大部分人玩手机或电脑,都只图轻松一刻、娱乐一下。于是,那些太费脑力、太复杂、太高深的东西,更有可能会让大部分人会失去耐心,直接划走。

即使留住了人们的好奇和兴趣,但由于互联网的“虚无特性”,以及海量信息的轰炸,那些看懂、理解的信息,也不过是转瞬之后,便忘得一干二净。

这的确稀松平常,但学习这个东西,比许多事物都更相关于“人类的未来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从客观上来说,课堂之上的枯燥、乏味的学习过程,其实是在“浪费和消磨人类的机遇和挑战性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而“互联网教育”虽然有趣许多,却也难实现完整知识体系的教育,更缺乏重要的学习交互、严肃正式、监督锻炼。

于是,将这两者结合起来,便成了一件许多人都想尝试的事情。

但无论是网络课程、在线辅导、学习软件,还是科普视频、文章、教学游戏,人们做过许多的尝试,却都远没能真正的结合这两者的优势。

至少在教育和学习的道路上,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。那么,不妨也让我来试着推演一番吧。

        基础原理论述:

        其一,即使是在大多数人看来都“枯燥乏味”的那些学习上,我们也总能发现,总有一些人仿佛乐在其中、如鱼得水,仿佛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二,大部分人都相信“天赋异禀,所以乐在其中”,但现实可以告诉我们,其实乐趣(兴趣)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死板:

也许,在上课之时,老师的讲述方法可能会让感觉云里雾里,不明所以。

但有那么一天,你听到了另一种讲述、角度、说法,突然之间,你茅塞顿开,明白了其中含义,甚至会觉得“这东西竟然如此有趣”。

于是,总有人上课听不进,却乐于看网络上的普及或知识讲解等学习视频,并喜欢在评论区与网友发言和讨论(上课却从没看到这些同学这么积极过)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三,关于天赋这个东西,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样一个感触:同学之间,总会有一些特别认真和努力,却仍然成绩欠佳,也有一些每天玩闹,却依旧成绩优越。

作为一个普通人,或是那个“异常努力却总是不尽人意”的人,我们总会感觉自己与那些“谈笑之间,成绩唾手可得”的人,有着天差地别,甚至是令人绝望的差距。

但其实,我们每个人,都是那个玩闹却优越,也是那个努力却难以前行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而这其中的区别,正是你所擅长与不擅长之事的区别。

但如果你和别人谈及过此间的详细,或者是对比过自己擅长与不擅长之事的差别,你就会发现:

很多事情,还远没到“推脱于天赋”的地步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四,以我的经验来说,启蒙老师对一项“天赋”(爱好、能力、思路)的形成,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单以学校的学科来说,第一个英语老师可能会摧毁你对英语所有的好感,而第一个物理老师,也可能让你对物理大门后的美妙与神奇世界,满怀期待…。

而在这个过程中,学习的“喜好、方法、思路、格局、角度、想法”,便一步步的逐渐形成。

之后,这些特质的慢慢成长和不断正反馈,便最终成了那个:被人们称为“天赋”的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五,一个思想和性格上的启蒙者/老师,往往比其他的启蒙老师更加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思想水平的卓越,更可以使我们自己去扭转后来的很多(不好的)事情。

思路不好,就主动摸索着换…;没什么兴趣,就自己学会寻找有趣的角度,或者将兴趣与学习融合…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六,无论如何,最开始的“期待与向往”是很难再被重塑的,就像古时的诸多读书人:

        天真且满怀期待,然后拼命努力,只到被现实打碎梦想,最终妥协合污,抑或心灰远离。

可洽洽“期待与向往”却额外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其七,人的无知,  促成了期待,那时候你只能看到冰山一角,但你认为,这巨大的冰山,肯定会比这一角一样更有趣和美妙。

即使后来的许多事情,打破了你的幻想,你也不妨相信:

人无全知,于是,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,总会有光,有光,所以前行。…。

....

        世界核心  —  传承项目:

在日常的经历中,我们常会遇到一个场景:

若是两个思想并不相近,那么,即使你有耐心的试图沟通,却总是无法与他在一条思路上:

        “你讲这个,他跟你讲那个,你跟他讲那个,他再跟你讲另一个”(不是故意对峙的情况下),再讲下去,恐怕是要发生争吵,或是直接拉黑了。

如果我们相信大部分的网民都并不是“故意要去与人争吵”的话,那么,网络环境中的乌烟瘴气,便极有可能是因为:

        “双方的思想,完全不在一条线上,于是无法相互理解,彼此意见不相通,也便就陷入了争吵之中”。

而相近的思想之间的交流,会因为出发点与思路的一致性,双方往往可以想到一个点上,所说之事,对方往往能有所认同、一点就通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思想相近的交流,将极有助于人们接受意见,并进行思考、理解、反思、记忆、讨论。

而且,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“心有灵犀、相见如故、心情舒畅”之感,它与思路不同之人间的交流,差距是极大的。

“千金易得,知己难求”。

在我们一生的经历之中,即使“只遇见一个知己”,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,更别说“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被动选择”的学习道路,遇上“知己般的良师”的几率,只怕是小之又小。

所以,如果只靠现实的人际关系是全无希望,那么,我们便只能另寻方法。

恰好“世界核心”的灵核(灵幻之阶),是以容纳下所有人的“各有所长、各有特点”为基础设计之一。

所以,若是灵核得以完善,那么,基于此建立一个“以思想相近为根本基础”的学习与传承体系,便有了可能性。

而且,在幻核之中,容纳了“从学术体系,到从业人士的几乎所有人”,所以,在这里,你总能找到一位几乎完美的前辈/良师,而他的思考、思路、方式、表述等,可以让你真正体会到“听君一席话”或“相见如故”之感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老师三天没讲明白的理论,你几句话之间,却是既简单明了,又刻骨铭心了”。

实际上,随着生命的迭代,一个文明必然需要传承,所以,世界核心  必然会存在一个大型项目:“传承”:

在传承项目的设想之中,至少会有两个重要的系数:“传承阻力系数”和“传承未来系数”。

前者关联于“传播阻力系数、亲和度、理解度、转化度”等,以其中的传播阻力系数为例:“传播阻力”是衡量一个信息传播时的“传达和被接受的程度”的指标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:“这每一个字我都认识,可我为什么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什么”“一句话四五个专业名词,我真的啥也没听明白”,这就是“传播阻力”很大的表现。

当然,除了胡言乱语,所有的传播阻力大小,都取决与传播的对象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:你我只是对视片刻,于是,我说:“好啦,我知道了”。

这对于他人来说,无疑是无穷大的传播阻力,但对于你我来说,一切都已尽数传达,心知肚明。

同样的,一句话四五个专业名词,这对于外人来说,完全不明所以,但对于同水平的专业人士而言,却可以交流自如,甚至相谈甚欢。

所以,我们可以采用“普遍传播阻力”这个词汇,用来代表:面向大众的平均传达和被接受程度。

而“传承未来系数”,则相关于“系统结构化、知识活力、延伸度、面向未来和发展”等因素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:名词的准确定义和含义提炼、知识的系统化、面向思考和创新…

简而言之,传承阻力系数更像是面向生活和应用,传承未来系数像是面向学术和发展。

而在传承项目中的设计中,面向个人的传承形式,通常是从“低传承阻力”开始,慢慢移向传承均衡系数。

而后,若是自愿选择面向未来(相当于选择学术研究),则再往未来系数转移。

        (之所以倾向于采用“系数”一词,而非指数,是因为衡量和数据化只是第一步,虽然这也极其重要,但只有当它们在各种计算中,进一步拟合和演化人类复杂行为时,一切才有了意义。而这也是世界核心的项目的基本标准之一:运算万物)

(紧接下章)

2021年3月14日  21:27:38


  (https://www.xbiqugex.cc/book_31229990/84273327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xbiqugex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biqugex.cc